铁氧体历史沿革

浏览

中国的铁氧体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人们发现了天然的磁铁矿,即Fe3O4,这种矿石被用于制造最早的指南针。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技物此术的发展,对高频材料的磁性能有了更高要求。四氧化三铁的电返蚂高阻率低,无法满足这一需求。1933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首先研发出含钴的铁氧体永磁材料,被称为OP磁石,标志着铁氧体材料的创新开始。

随后的30到40年代,法国、日本、德国和荷兰等国纷纷投入铁氧体的研究,荷兰菲利浦实验室的J.L.斯诺克于1935年研发出尖晶石结构的含锌软磁铁氧体,并在1946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52年,该实验室的J.J.文特等人成功研制出BaFe12O19为主要成分的永磁性铁氧体,其结构与1956年G.H.永克尔等人研究的六角结构类似。同年,E.F.贝尔托和F.福拉报道了亚铁磁性的Y3Fe5O12的研究,这种材料的磁性源自稀土离子的代换,其晶体结构与石榴石相似,因此被称为石榴石结构铁氧体。

至今,除了1981年日本杉本光男采用超急冷法制得的非晶结构铁氧体之外,大部分铁氧体材料仍属于晶体结构的三种类型。科研工作主要围绕着适应新应用的需求,对现有材料进行改性和深入研究,持续推动着铁氧体技术的发展。

扩展资料

铁氧体是一种具有铁磁性的金属氧漏尺化物。就电特性来说,铁氧体的电阻率比金属、合金磁性材料大得多,而且还有较高的介电性能。铁氧体的磁性能还表现在高频时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因而,铁氧体已成为高频弱电领域用途广泛的非金属磁性材料。由于铁氧体单位体积中储存的磁能较低,饱合磁化强度也较低(通常只有纯铁的1/3~1/5),因而限制了它在要求较高磁能密度的低频强电和大功率领域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提炼技术网 » 铁氧体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