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60照射后的辐照食品会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残留

浏览

什么是60Co辐照?60Co辐照存在安全隐患吗?药品是否可以进行60Co辐照?60Co辐照的药品如何辨认?

一、什么是60Co辐照

辐照是利用电离辐射(主要是指60Co γ射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对物质的作用用于延缓呼吸、抑制发芽、延长货架期、杀虫灭菌、检疫处理等。

不当的辐照会对食品的颜色、味道、营养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脱色、有臭味、破坏一些营养成分,辐照残留也对人的健康存在安全隐患。有资料报道用照射过的食品饲养动物(如小鼠)可引起肿瘤。在实际应用中对辐照对象、辐照工艺、辐照范围、包装材料都有严格要求。比如,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1985年制定并在1991年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5.2辐照食品中规定,经电离辐射处理食品的标签上,必须在紧靠食品名称处用文字指明该食品经辐照处理;配料中有辐照食品也必须在配料表中指明。

二、辐照60Co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

因为辐照可60Co以杀虫、保鲜、抑制发芽、灭菌等作用,所以在食品储存、加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但各个国家对辐照食品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欧盟对辐照食品持相当严格和谨慎的态度。欧盟有关食品辐照的指令有两个,即“离子照射处理的食品”的框架指令1999/2/EC和执行指令1999/3/EC。第一个指令规定了实施辐照处理的总体概念和技术要求,辐照食品的标示和辐照设施的授权等有关要求,包括“必须具有合理的技术要求,没有健康危害,有利于消费者”;“不作为替代卫生措施的手段”;“所有经辐照的食品或含有辐照食品成分的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标明”等内容。第二个指令规定在欧盟允许辐照的食品,目前只允许辐照处理药草、香料和植物调味料一类物质。

日本北海道的土豆辐照设施是世界上较早的商业化运行的辐照设施,但日本除了在1972年批准土豆辐照抑制发芽外,一直没有批准其他食品的辐照处理。

中国 1986年我国出台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规定(暂行)》,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陆续发布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允许辐照食品名录及剂量标准。1996年4月5日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辐照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和限定的剂量标准内,如超出允许范围,须事先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进行生产。我国规定从1998年6月1日起辐照食品必须在其最小外包装上贴有规定的辐照标识,凡未贴标识的辐照食品一律不准进入国内市场。

由于我国的辐照装置的资格认证一直没有标准可依,目前国内还没有欧盟批准的辐照机构,所以我国对欧盟出口食品均不得进行辐照处理。2004年-2006年的两年时间内,我国出口食品先后10次被欧盟通报存在有非法辐照问题。

因为辐照具有很好的灭菌效果,很多企业放松了对中间过程的卫生控制,细菌病毒严重超标的产品拉去辐照一下“达标”,所以有没有标准的产品都去辐照,而且是辐照的剂量比较大。由于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不科学辐照,甚至违法辐照比较突出。比如,我国标签法和食品辐照管理办法中都有规定辐照食品应有标识,但很难在我国市场上看到有标识的辐照食品。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护,给消费者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同时对一些合法经营的企业也造成了不公平。辐照食品的管理中标识的问题已得到欧盟的重视,其影响很可能类似于对转基因食品的要求一样波及全球,而标识管理中很重要的就是辐照食品的鉴定方法,我国急需建立这方面的标准,以便于加强对国内和进口产品的管理。

三、60Co辐照中药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的中药辐照杀菌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由国家科委牵头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和检验等单位,进行了60Co辐照中药的研究。卫生部1997年发布了《60Co辐照中药灭菌剂量标准》(内部试行)的通知(卫药发[1997]第38号)(简称标准,下同),文件规定此标准仅用于供国内流通中药的杀菌,60Co辐照仅是中药灭菌的辅助手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监督“标准”的执行,防治滥用辐照灭菌。近年来随着微生物限度检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很多企业为解决微生物超标的不合格药品,纷纷采用60Co辐照方法对中成药制剂进行灭菌处理。

60Co辐射灭菌机理是,当微生物受到辐照后,产生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作用学说认为,细胞核尤其是DNA被直接击中,导致死亡;间接作用学说认为,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水分,水吸收辐射能之后,发生辐射化学反应,产生的H+、OH-、eaq-。、H02-等活性粒子和生命物质(蛋白质、酶)发生作用,使细胞生活所必需的结构或物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细胞死亡。辐射穿透力极强,尤其是Y射线。因此无须打开包装,可直接照射整体包装物品。操作简便,速度快,比较经济。这也是不少药厂采用60Co灭菌的原因所在。

和辐照食品一样,辐照药品也存在同样的安全问题,不同的是中药成分更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辐照药品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走访专业人员,把几个突出的问题介绍给大家。

1、成分影响

美国Upjohn公司生产的眼药膏是最先在商业上采用辐射消毒的。伹这一技术推广到其他药品就出人意料之外的缓慢,这是由于在液体体系中,例如注射剂和别的溶液,经电离辐照后能产生各种活性成分,主要是游离基。它能对药品中的主要成分起很大的影响.而影响的性质又难于预测。

BaslyJP等采用HPLC和ESR研究舒喘宁的辐射降解,发现在25 kGy的剂量下舒喘宁有2%的降解,而其溶液状态的辐照消毒灭菌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其产生的自由基会持续加剧其降解。Kimura S等采用O.5~8OkGy剂量辐照胰液素制品,发现其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活性下降了50%~95%。

从辐照过的固态硫酸阿托品中发现了4个辐解产物并鉴别了其中的2个;从辐照过的硫酸阿托品水溶液中,发现了4个辐解产物,鉴别了其中一个。发现盐酸杜冷丁的水溶液辐照后生成有毒的辐解产物,同时失去镇痛解痉作用。

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显著,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中对辐射最敏感的化合物。

水溶性维生素中,维生素B1对辐射最不稳定。维生素C很容易被氧化而破坏,它的辐射的敏感性与它对氧化和受热过程一样,浓度愈稀愈容易被破坏。

纵览国外药品的辐射灭菌研究工作,可以看到:

药品受到电离辐射(60co-r射线,高能电子束等)照射,在固态时多数是稳定的.少数分解也不严重。水溶液几乎都受到严重破坏。迄今已报道的“未见分解”的研究结果中,几乎都未给出分析检测限,这就限制了比较实际的估价辐照药品的质量。实际上药品吸收10kGy左右的剂量后,都会生成少量的辐解产物。 绝大却分工作部没有辐解产物的定量数据,对辐解产物的鉴定工作更是稀少。只有很少数的工作考虑到了毒性和药理的分析或估价。总的说,已有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对辐照过的药品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给予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伹另一方面对更为重要的卫生安全问题的贡献却是很少的。

中药辐照灭菌过程中有效成份到底损失了多少?这辐射分解损失的成份变成了什么化合物?它对人、畜有没有毒害? 国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人员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如下:

封秀娥用10KGY辐照中药珍珠、天竺黄,发现氨基酸含量大幅度降低;用10kGy辐照大黄,有效成分总葸醌含量明显减少。

资料报道,辐照剂量5.04kGy辐照时,党参的维生素B 1、B2和粗蛋白有下降趋势,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有下降趋势。吴季兰等采用模式体系方法深入研究了中草药的辐解效应,发现Ba、Mn、Ca、Sr、Cu、Ni等元素的离子浸出率随吸收剂量增大有较明显变化,其中Cu、Ni增加更为显著。随着含水量(o~4 5%)增加,有效成分黄岑甙、龙胆苦甙、甘草酸、总蒽醌的辐解效应(1OkGy)增加。

黄志勇等采用8kGy辐照蜂花粉灭菌后, 蜂花粉中的维生素C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降低3 0%以上。付晏昆等研究得出的自然干燥法生产的螺旋藻藻条粉和人工喷雾干燥法辐照藻粉的吸收量分别是10.1 kGy和2.9kGy,但辐照会损失螺旋藻的胡萝卜素,10.1 kGy和2.9kGy的辐照分别减少螺旋藻粉的胡萝卜素含量的40%和15%。

关于辐解产物,国家有关部门也曾组织课题进行研究,由于辐解产物的研究涉及到仪器设备要求比较高,我国“八•五”、“九•五”期间仅仅研究了甘草酸、麻黄素、蜂蜜等1O种中药单体水溶液的辐解产物。研究结果认为:①中药材有效成份的辐解主要是水的间接作用引起的,因此含水量愈大有效成份的辐解也增大;②从己鉴定的辐解产物来看,尚未发现对人、畜有毒有害的产物;③由于研究的品种不多,研究也不够深入,如甘草酸水溶液辐照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可分离出4个辐解产物,但这4个未知产物的化学结构还不能确定。因此,辐解产物研究仍需继续深入地进行。

WHO规定辐照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不得大于10kGy。如何科学地来确定辐射剂量,曾经是个有争议的题目。各个国家之间,对允许的剂量标准有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辐解产物的出现都是肯定的,有的已经肯定辐解产物的有毒性,有的还再研究中。相对于西药,中药辐解产物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进行过,所以中药辐照应该慎重对待。

2、疗效影响

有报道,用1O kGy剂量辐射中药秦艽,发现对其镇痛、降压等药理作用无影响,但其抗炎作用基本消失。当辐射剂量降低至5kGy时,其抗炎作用无明显改变 。李敏岚等研究了辐射剂量与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的关系,发现20 kGy以上的剂量辐照使板蓝根失去抗内毒素的作用,而lO kGy以下的剂量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3、外观影响

据报道辐照灭菌会使某些样品的颜色改变(往往加深),如盐酸麻黄碱和盐酸青藤碱,变色比较明显。底噻咪松片和卡托普利糖衣片经5kGy照射8小时后,两种片剂的颜色由辐照前的白色变为辐照后的粉红色。辐照剂量超过10kGy时,对全天麻胶囊的外观有影响。

4、对包装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在进行铝箔PVC复合压板包装的胶囊药品辐照应用中,剂量超过8kGy后,PVC颜色变黄。汪辉亮等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辐照(0~250kGy)后黄度的变化,发现前者比后者更易变色,经不同剂量辐照的PE的黄度均随存放时间增加而降低。有资料报道在5kGy以上剂量辐照下,一般使玻璃变灰变褐,使聚乙烯塑料变成淡灰色,也有塑料变成淡红色,这种变色与剂量成正相关,玻璃变色可以褪色,阳光下褪色更快,但不能100%褪去。

四、目前我国中药辐照灭菌的突出问题

尽管辐照中药存在如此之多的问题,但中药辐照仍发展的如火如荼,有专家估计2005年是中药辐照已超过2万吨。制药企业为何对辐照趋之若鹜?在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对此我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多次咨询内蒙古大唐药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总体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一下几点:

1、辐照剂量严重超标

美国药典规定高剂量有效灭菌为2.5kGy,中剂量为1 kGy,低剂量为0.2~O.4kGy。我国卫生部的标准规定辐照中药最高耐受剂量为:散剂、片剂3 kGy;丸剂5kGy;中药原料粉6kGy。

据苏德模等人对中成药辐照灭菌德研究结果表明:散剂经2 kGy辐射,细菌数降低在90%以上。蜜丸经辐射后细菌数降低:2 kGy为78%-85%;4 kGy为85-93%;5 kGy为87-96%;6 kGy为89-97% 。

若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所用药材使用前按规定进行拣选、整理、洗涤等前处理加工,生产过程控制在不同洁净级别的厂房内,就能把微生物的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微生物含量超标,再辅以适宜的灭菌方法,是能保证药品卫生质量的。比如含原生药粉的丸剂,国家规定的微生物限度为每克不超过3万个,若前处理后微生物含量为20万个,用6kGy辐照的辐照剂量,把微生物降低89-97%,即为0.6--2.2万个,就能符合标准。

由于中药原材料种类多,药材前处理难以标准化,操作复杂,费时、费人、成本较高,很多企业往往在这个环节上出问题,致使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有时多达几百万。如果去辐照的话,因为初始菌群数含量严重超标,不使用大剂量难以达到灭菌要求,辐照厂家为了商业利益,就加大辐照剂量,据业内人士讲,有时辐照吸收剂量高达几十个kGy。

辐照剂量越高,灭菌效果越好,而且灭菌时间也能缩短,于是辐照中心和药厂就一拍即合,心照不宣地使用大剂量辐照。有的药厂发现了辐照灭菌的捷径后,就放松了对原材料的处理,也放松了对中间环节的过程控制,导致产品微生物严重超标。有的药厂药材就省去拣选、整理、洗涤等前处理环节,不管中间的污染有多严重,造好药后拉去大剂量辐照一下,就万事大吉了。有的辐照前地微生物含量达到几千万,甚至不可计数。由于辐照灭菌的终极威力能给药厂带来诸多利益,比如省事、省时、省钱,所以药厂趋之若鹜。大剂量辐照造成的危害远远抵制不了金钱对辐照中心的诱惑。

美国药典也指出对生产的早期和中间阶段进行监测,重点是原料,尤其是动、植物来源和天然矿物质原料,它们往往含有在后期生产过程中不易杀灭的有害微生物。我国药典也对中药的原料、辅料及生产环节中的质量控制提出严格的标准。在卫生部的标准里也对辐照中药应具备的条件进行要求:“4.1待辐照灭菌的中药必须符合法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关于食品辐照里面也有这么一规定:“第十六条 食品(包括食品原料)的辐照加工必须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并按照辐照食品卫生标准实施检验,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辐照食品,不得出厂或者销售。

严禁用辐照加工手段处理劣质不合格的食品。”可见,并不是什么产品都可以辐照,并不是辐照就可以代替前面过程的卫生控制。

卫生部标准规定:60Co辐照仅是中药灭菌的辅助手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监督“标准”的执行,防治滥用辐照灭菌。但是这个辅助手段在很多药厂那里已经变成灭菌方法的不二选择,并把辐照灭菌当作“最终灭菌”的秘密武器。

钴60照射后的辐照食品会有放射性物质残留嘛?

不会有残留。

我国的中药辐照杀菌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由国家科委牵头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和检验等单位,进行了60Co辐照中药的研究。卫生部1997年发布了《60Co辐照中药灭菌剂量标准》(内部试行)的通知(卫药发[1997]第38号)(简称标准,下同),文件规定此标准仅用于供国内流通中药的杀菌,60Co辐照仅是中药灭菌的辅助手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监督“标准”的执行,防治滥用辐照灭菌。近年来随着微生物限度检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很多企业为解决微生物超标的不合格药品,纷纷采用60Co辐照方法对中成药制剂进行灭菌处理。

60Co辐射灭菌机理是,当微生物受到辐照后,产生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作用学说认为,细胞核尤其是DNA被直接击中,导致死亡;间接作用学说认为,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水分,水吸收辐射能之后,发生辐射化学反应,产生的H+、OH-、eaq-。、H02-等活性粒子和生命物质(蛋白质、酶)发生作用,使细胞生活所必需的结构或物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细胞死亡。辐射穿透力极强,尤其是Y射线。因此无须打开包装,可直接照射整体包装物品。操作简便,速度快,比较经济。这也是不少药厂采用60Co灭菌的原因所在。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资助,在1963年成立了“辐照食品安全性联合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从1963年至1980年先后多次召开会议,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实验积累的依据,于1980年正式向全世界提出:“任何食物受到10KGy以下照射量的辐照,都不会因辐照引起毒性危害。因此,用辐照方法处理的食物是卫生安全的,不再需要进行毒理学方面的检验,同时在营养学和微生物学上也是安全的。”

1997年,该委员会高剂量研究小组宣告超过10KGy高剂量辐射也是安全的。

放射源与食品无直接接触,因此不会沾染污染物质;

射线会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吗?会有,但是可忽略。低Z的诸如水中的氢,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包括包装材料中的碳、氧等在10MeV以下不会产生感生放射性,而10MeV以上产生的感生放射性物质寿命十分短暂,而高z的如金属元素本身在食品里面的含量就非常低,10MeV以下诱感放射性忽略不计,因此感生放射性是无需考虑的。此外一般用的是伽马源,就更不用担心这类问题了。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诸多放射性核素,人接触最多的如空气中的氡,食物中的K-40,不是说一定要辐照之类才会有放射性物质。

转载请注明:提炼技术网 » 钴60照射后的辐照食品会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残留